【新书推荐】宫维明:情感与法则——康德道德哲学研究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6-17浏览次数:193

情感与法则——康德道德哲学研究

作者:宫维明

出版发行:武汉大学出版社

印刷:武汉邮科印务有限公司

开本:720´1000 1/16

印张:12.75

字数:207千字

版次:20219月第1

书号:ISBN978-307-22273-1

 

作者简介

宫维明,哲学博士,副教授,现就职于新葡萄8883官网。曾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北京社会科学》、《理论视野》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数10篇论文,出版有《关于教育这件事》、《精英的衰落》、《人类进化漫谈》等译著。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现状分析

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道德法则的提出

第一节前康德时代的探索

一、前人的探索历程

二、基本成果和缺陷

第二节康德道德哲学概述

一、时代和理论背景

二、发展历程

第三节康德的变革性创新

一、道德哲学领域中的“哥白尼革命”

二、“哥白尼革命”的实质

第二章 道德法则与自然情感

第一节界定道德法则与情感

一、道德法则界定

二、情感界定

第二节道德法则推论

一、推论步骤

二、道德法则的性质

第三节道德法则何以可能

一、什么是定言命令

二、定言命令何以可能

三、定言命令与自然情感

第三章道德法则与道德情感

第一节道德法则应用初探

一、康德的初步应答

二、解答的缺陷

三、道德情感的设置

第二节道德情感

一、概念辨析

二、道德情感的类别

第三节道德法则何以可行

一、纯粹实践理性的动力

二、道德公设

三、纯粹实践理性方法论

第四章情感与道德法则的纠结

第一节康德的二元论思想

一、物自体和现象

二、自由的人和自然的人

三、可感世界和理知世界

四、二元性的世界和人

第二节情感与法则关系之探究

一、二元性的情感与法则

二、自由和必然

三、自律和他律

第三节道德法则的窘境

一、道德理想国的建立

二、情感绝对论

第五章道德法则的前行之路

第一节康德道德哲学批判

一、黑格尔的批判

二、叔本华的批判

三、阿多诺的批判

四、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

第二节道德法则的后期演化

一、质疑与坚守

二、道德法则的深入应用

第三节道德法则的未来

一、道德宗教

二、实用人类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康德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日本学者安倍能成这样评价道:“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赘言的,如果需要多说一句的话,就是他在近代哲学上恰似一个处于贮水池地位的人。可以这样说,康德以前的哲学概皆流向康德,而康德以后的哲学又是从康德这里流出的。”这话看上去似乎有点夸张,但却形象地反映了康德哲学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一言以蔽之,康德的哲学理论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致于没有哪位从事哲学研究的学者可以随意跳过康德而自顾前行。

虽然康德的哲学文本(尤其是第一批判)晦涩难懂,但这并没有影响学者们关注它的热度,相关的研究著作也是汗牛充栋,很难再挖掘出什么新意。但我们如果从宏观上分析这些著作,就会发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它们大都集中于对《纯粹理性批判》的注解和批判。相比而言,对与康德道德哲学相关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实践理性批判》以及《道德形而上学》的研究就少了很多。当然,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道德哲学是康德哲学体系中相对简单明了的部分,自然不太能够引起学术界的思辨兴趣。就连康德自己都说过:“在道德方面,人类理性就是连最普通的知性也容易达到较大的正确性和完满性。”也就是说,对于人这种理性存在者而言,明辨是非、判断对错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任何个体但凡接受过一定的系统教育,甚至仅仅借助发自内心的良知或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就可以形成对于道德的较为完备的认识。道德这一概念并没有多少神秘性可言,似乎无需通过艰苦的理论探索去深入探究。因此,从事康德研究的学者们大都不太愿意把精力投入到道德哲学的研究中,但是,我认为有必要加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研究,这具有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双重意义。

本书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以“情感在人们履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这个问题作为出发点,首先通过梳理古希腊和近代哲学家们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出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第一种可以称为理性主义派,这一派确信理性可以对人的意志产生决定性作用,人可以在理性的指导下克服情感困扰而行善。第二种可以归结为情感主义派,此派认为情感才是左右人的意志的主导因素,理性往往在意志面前软弱无力,起不到指导性作用。但不管有多少分歧,他们最终还是形成了几点基本共识:第一,高尚的、符合道德规范的生活是全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拥有美德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第二、人是道德行为的实施主体,其自身的复杂性经常使道德的实现陷入困境;第三,人是有情感和欲望的,而情感对道德的影响较为复杂,既有正面激励,也有负面侵蚀。当然,这些研究总体上还存在着几点缺陷:第一,这些哲学家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即人们所掌握的道德知识从何而来,它何以作为评判人们道德行为的标准;第二,理性主义派的哲学家坚称用理性来克制、甚至是灭绝情感,情感主义派则鼓吹用情感来代替理性,两派都使理性和情感置身于相互对立的地位;第三,这些哲学家的道德哲学理论还不够成熟和系统,他们对于情感和道德之间关系的研究仅停留在只言片语的层面,缺乏充分的论证;第四,这些哲学家似乎缺少方法论的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显得过于绝对,他们在很多时候对情感的态度陷入了两个极端。本章随后在将康德的道德哲学体系和前人思想相比较的基础上,突出他在道德哲学领域中发起了一场新的“哥白尼革命”。康德确认意志的法则只能来自主体自身,如果试图从客体对象中寻求道德规律,那么就会产生他律性,这种找寻到的决定依据不具备客观必然性,不可避免会遭到失败的命运。这也是以往的哲学家们在寻找最高道德原则的道路上均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康德吸取了这些失败的教训,他积极地从人类自身寻找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道德法则,并将其确立为道德的最高原则。

第二章主要论述道德法则与自然情感的关系:本章首先阐释了康德对于道德法则和情感概念的界定。道德情感并不因自身的特殊性而成为道德的决定根据,意志的决定根据绝不可能混入任何经验性的因素,即使道德情感不同于自然情感,含有先天性的成分,其依然不可能成为意志的决定根据,只是人在内心对道德法则产生的情感而已;在此基础上,本章接着详细解读了康德论证道德法则的推演过程。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开篇就着重强调了实践理性的范围和界限,并通过数条定理的解析,严格按照定理、系定理、注释的推理方式进行了论证分析。从理论上阐明了排除一切经验性成分混入意志决定根据的必要性,着力论证源于纯粹实践理性的道德法则,将其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也是人们意志的唯一决定根据;接下来就开始论证道德法则何以可能的问题,指出解题的关键就在于自由,自由的人可以排除自然情感和欲望等经验性因素的干扰,把理性当作意志的唯一决定根据,这保证了道德法则的纯粹性和必然性,从而得以立足于形而上学领域;最后强调我们要准确理解康德的自然情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读。康德坚决认为,道德法则作为日常道德知识依据的道德的最高原则,一定要拒斥自然情感。因为自然情感作为一种经验性感觉,它和人的经验认识是密切相关的,这就致使人们对于情感的认识千差万别。不可能被普遍认同的自然情感没有资格成为意志的唯一决定根据。但康德从来没有否定过情感的存在,不能把他从未说过的观点当作论据来反驳他。只有准确理解康德对于自然情感的定位,才能领悟康德的道德哲学。

第三章论述道德法则与道德情感的关系:本章首先提出一个康德在构建道德哲学体系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即道德法则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如果不能对人的现实行为产生有效的影响,那么它是否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论假设?如果道德法则只能在远离感觉世界的道德王国中供人膜拜,那么道德法则的意义岂不是要大打折扣。实际上,这些问题的焦点就在于道德法则是否能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影响力,或者说道德法则如何应用于感觉世界;本章接着总结康德对此问题做出的一些初步回应以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牵引出道德情感这一概念。在辨析道德情感内涵、性质、类别的基础上,指出它是康德道德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康德表达了对道德法则严肃性和纯粹性的由衷敬意,同时告诫人们会因为违背道德法则而承受沉重的心理负担。最重要的是,道德情感可以促使人们在主观意志上发生改变,这是道德法则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应用的重要动力;而康德之所以要设置道德情感作为实践理性的动力,就是要在承认人性弱点的基础上,对于道德法则的主观可行性这个问题做出探讨,将身处形而上学领域中的道德法则和经验世界相结合,以此更好地引导世人逐步趋近理想的道德王国。康德还提出灵魂不朽、意志自由、上帝存在三大道德公设来鼓励人们追求道德的信心,树立在有限的人生中不断向善的信心,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慢慢地促进道德法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此外,康德拟定了实践理性的方法论大纲,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促使道德法则对人类心灵产生有效的影响,尤其要影响或引导个人的准则,使这些只对个人主观意志有效的准则能和道德法则相一致,使道德法则能够应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

第四章实际上是对第二章和第三章的一个理论总结,主要论述情感和道德法则之间的纠结关系:本章首先阐释康德的二元论思维模式,指出康德在划分物的二元性(物自体和现象)的基础上,形成了二元性的世界(理知世界和可感世界)和二元性的人(自由人和自然人),这是情感与道德法则之间纠结关系的主要成因;接着论述情感与道德法则纠结关系的主要表现,表明其实质上反映了自由和必然、自律和他律的对立;最后指出道德法则所面临的窘境,虽然康德的二元论可以合理解释道德法则何以可能,但却不能解决道德法则何以可行的难题,这有待于康德在后期对道德哲学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

第五章主要是对道德法则未来发展的一个展望:本章首先概述了黑格尔、叔本华、阿多诺等人对康德的批判,指出康德的道德哲学完全可以从这些批判理论中吸取合理的、可供借鉴的内容,使得道德法则的前行之路更为稳健;接着论述康德晚年依然坚守自己道德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尤其体现在有关道德法则和情感的基本观点上。不过,康德同时也对某些环节做出改变,尤其是进一步探讨道德法则的应用性问题;最后论述道德法则的未来和宗教以及人类学之间的关系。


本书是我的博士论文的整理完善本。全书写毕,内心并没有出现想象过很多遍的如释重负,却略感沉重,或许是摆在面前的这份成品尚有诸多遗憾吧。2007年我怀着满心的憧憬,辞职北上来到中央党校,攻读心仪已久的外国哲学博士学位,并最终选择康德的道德哲学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从未想过的是,等到有机会将这篇博士论文整理出版时,我竟已过不惑之年,而且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也早已发生重大改变,对于康德道德哲学的研究已成为个人学术生涯中的一段珍贵回忆。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是我在研究康德伦理学的过程中所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康德的道德法则因其形式性而卓尔不凡,也因其形式性而饱受批判,不断有人质疑它的实效性。即使是康德本人,也不认为在现实世界中能找到完全遵循道德法则的人,而是主张道德法则的应用是一个只能逐步趋近,却无法完全实现的理想目标。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道德法则的理想性就否认它存在的必要性。对于个人而言,他需要道德法则这样的理想信念作为行动标准,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同样需要道德法则这样的精神力量作为维系人们的精神纽带。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这种“无用”的东西,却恰恰拥有真正的威力,这种不承认日常生活中直接反响的东西,却能与民族历史的本真历程生发最内在的共振谐响的先声。海德格尔的这段话可以对康德的道德哲学做一个非常好的诠释,道德法则看上去似乎没用,它无法确保自己会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个体不折不扣的遵循,相反它经常遭到被无情抛弃的命运,以至于被讥讽为空洞的说教。但这一切都无损于道德法则的高贵,来源于纯粹实践理性的它具有不可比拟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也只有道德法则和类似于道德法则的这类东西,才具有真正的影响力,才会在整个民族历史的进程中迸发出最强音。

最后,我要感谢导师丁东红教授一直以来对我学术上的谆谆教导。一直都不曾忘记博士刚入学时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第一次在党校北院聆听恩师的教诲,她的和言细语让我如沐春风,内心充满着感动,而这种感动一直伴随我至今!感谢丁老师一直给予员工的无私帮助,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上,老师的严谨学风、正直人格和谦和人品,无不让员工受益终身。当然,还要感谢给予我诸多恳切教导的导师们,他们是郭大为老师、李文堂老师、成官泯老师和李绍猛老师。

感谢新葡萄8883官网资助本书出版,我博士毕业后就来到上外新葡萄8883官网工作,在这里我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和指导。感谢武汉大学出版社沈继侠老师严谨而细致的编辑工作,这才使得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感谢我的家人,有爱的家一直是我勇于直面人生压力的温暖港湾!

宫维明 

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