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健 澳门新葡萄新京8883not中英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清华大学中国论坛特邀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 2023年11月17日 08版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理解领悟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与精神神韵,全面阐释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理念与文化智慧形态。
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极为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民族秉持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早在秦汉时期就逐步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各个思想流派共存互融的文化景象,在中华文明的开端就选择了一条道法自然、务实求真、以民为本、和合共生的精神发展道路,奠定了中华文明精神生活的基本内涵,形成了具有中华文明独特气质的智慧形态与价值观念。这些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要素作为中华民族最为根本的文化基因,历经千年世代传承,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独特标识,融入民族血脉,化为中国人民现实生活中日用而不觉的生活意识与实践原则。
知其本来,方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理解古代中国,是建设当代中国、构想未来中国的思想基础。必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须臾都不能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基座。只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深刻把握中国社会历史演变与现实发展的特殊性质与普遍规律,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根基,打开探索未来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创新空间。
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究其根源依靠的就是中华民族强大深远的文化创造力。在中华文明的原初阶段,对“变化”的理解与顺应是其智慧形态的重要标识,《易经》就是中国古代先民观察天地发展变化的经验总结。“生生之谓易”,没有变化就没有世界的生成与发展;“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体现了中国人民极为朴素辩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就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而言,文化创造力与民族文化的运势发展休戚相关。每当民族危亡之时,总会有优秀的中华儿女挺身而出,肩负起民族生存发展的重任,开创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新面貌。近代以来,面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和冲击,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苦苦探寻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国情,努力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道路,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极为强大的修复能力与创造精神。
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和合统一的文化理念,不仅是传统中国宇宙观、天下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当代中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西方文明习惯于以逻辑的抽象方式将现实世界划分为泾渭分明的知识体系,中华文明却倾向于理解事物的本质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在整体结构中把握具体事物的发展变化,这一特点在中华民族独有的阴阳五行学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华民族相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对异质事物始终保持开放涵纳的态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张,其殖民征服过程牺牲和损害了世界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而中华民族始终坚持“求同”与“存异”的辩证道理,依循“礼求异,乐求同”的礼乐教化原则,坚守“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德理念,构筑有机统一、荣辱与共的民族文化共同体。所谓“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中华文化独特的内在感召力、凝聚力与向心力,是其团结各族人民共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保证。
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源自其以现实生活世界为本,从人伦常情出发构建生活原则的实践态度,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虚怀善学、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早在殷商末期的祭祀活动中,中华文明就表现出强烈的人伦色彩,注重以生活为本、从现实出发。这种“不信邪”的精神特征决定了中国哲学没有出现感性生活世界与超感性超验世界相隔相离的理论路向,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坚信“道不远人”“道不离日用常行”的理论态度,也成就了中国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与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文化胸襟。无论是历史上对佛教文化等的涵纳吸收,还是近代以来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借鉴扬弃,在文化的碰撞融合中,中华文明都能够以其强大的文化自信将外来文化与自身有机融合,让外来文化中的有益部分成为自我发展的精神养料。中华文明相信“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文化因多元而丰富,因交流而精彩。历史与现实一再告诉我们,坚持民族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是一个民族绵延持久、昌盛繁荣的根本保证。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五、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和平是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文化有机体内的文化基因。作为一种典型的农耕文明形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领悟到稳定持久的环境与团结协作的集体对于现实生活的根本意义。以血亲关系为基础、以家族关系为纽带的农业生产模式孕育了华夏民族“和为贵”的生活理念,形成了注重以协商调解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冲突的生活规范。“礼之用,和为贵”“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这些中华文化典籍中的论断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对穷兵黩武的否定态度。即便在《孙子兵法》这一专门讨论用兵之道的军事典籍中,作者也一再告诫“兵者,凶器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地区矛盾冲突频发。面对激烈动荡的世界格局,秉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等理念,中华文明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各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通互融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根脉。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与最深厚的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有理由相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发挥更为深远的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