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瑛|加深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11-18浏览次数:10

作者吴瑛 澳门新葡萄新京8883not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解放日报 20231117日 08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为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

 

一、赓续中华文脉,建设文化强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内涵和成熟的价值体系,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形成了开放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整体出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哲学思想和传统智慧,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革命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精神气质,有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要从中华文脉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强大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

 

当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仍面临着传播瓶颈,其原因包括道路和制度差异、语言和价值观差异、习俗和生活方式差异、产业发展模式差异等,这些因素阻碍着中外文化交流与对话。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西强我弱东升西降格局并存,世界文化体系的解构与重塑正在发生,迫切需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一是在传播理念上,要超越西方中心论以西释中的路径依赖,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二是在传播主体上,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拓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新思维和新路径;三是在传播内容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要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新媒体领域的应用,运用虚拟仿真、增强现实、三维显示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借助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表情包等多模态符号推动中华文化出海”“圈粉;四是在传播模式上,要通过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模式,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五是在传播对象上,要从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出发,关注重要国家和精英人物,发挥华侨华人、专业作家、网络写手、跨文化译者、视频主播、国外网红等作用,在与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共享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三、聚焦区域化差异,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璀璨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以其突出的包容性,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中绽放光芒。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

 

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对西方世界影响深远。比如《道德经》主张顺应自然法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当前西方丛林法则难以解决全人类共同难题的背景下,它向世界传递了东方思想和东方智慧;中国武侠和科幻作品也深受欧美读者欢迎,欧美受众逐渐从看超人转向看中国武侠”“看中国科幻小说和电影,刘慈欣的《三体》斩获雨果奖,受到欧美读者追捧;根据中国网络小说改编的IP影视剧风靡东亚和东南亚,比如《苍兰诀》《星汉灿烂》等在韩国、泰国、越南等国引发热潮;生活伦理剧走红非洲,比如《媳妇的美好时代》《杜拉拉升职记》因其对日常生活和职场中共通情感的表达,在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等国受到广泛好评;中国动漫电影让日本二次元粉丝着迷,比如《罗小黑战记》在日本上映后,创下了中国动画电影在日本发行的票房纪录;还有以中国服饰为代表的国潮,既继承了传统文化,又融入现代思想和现代元素,一大批非遗文创赢得海外受众追捧。上述案例均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自信与繁荣,也彰显了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认可度的提升。

 

四、适应分众化需求,探索年轻态表达

 

开展分众化传播,要加强对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偏好受众的精准分析,借助多元平台,促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在数字文明时代,尤其要加大对“Z世代青年的关注。

 

当前,“Z世代人群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代际群体,他们是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的数字原住民,正在通过跨民族、跨国界的信息分享,深刻地影响着国际传播格局。与其他世代相比,“Z世代人群伴随互联网成长,对世界各国的道路和制度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他们的信息获取渠道更为多元,消费模式更加多样,不仅通过文字阅读,还通过视觉符号接收信息。与其他世代相比,“Z世代更倾向于通过趣缘群体沟通互动,他们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为纽带,通过网络互动实现情感共鸣和身份认同。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强化民间参与,借助趣缘群体的日常生活和传播实践,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要倾听“Z世代的声音,通过书籍、影视剧、网络文学、游戏、动漫、短视频、音乐等多种方式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国话语的年轻态表达。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华文化走出去面临新格局与新形势。面向未来,我们要从全人类共同价值出发,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的精准传播,通过寻求理性认同和感性共情,推动中国思想和中国方案深入人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促进文化交流互鉴,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